內心不渴望的東西,你永遠無法靠近
現在是年底,轉眼新年假期就到了。
每次逢過年過節,親戚朋友間發個信息祝福一下是免不了的,在不斷推陳出新的各種祝福語中,有一個詞經久不衰,每年都有人在用,它叫做——“心想事成”。
“心想事成”真的是祝福嗎?
其實仔細想想就知道,如果一個人真的想什么來什么,要什么有什么,這日子還不得無聊死,人生得多空虛啊...
這不僅不是祝福,更像是一種咒詛。
耶穌愛你,所以不會讓你心想事成。
雖然心想不一定事成,可如果在你內心深處對一件事沒有足夠強烈的愿望,骨子里對它沒有迫切的渴慕,大概率上也成不了。
簡單說,就是“心不想,事難成”。
1
騰訊CEO馬化騰在接受《人民日報》采訪時,被問到年輕人創業應該具備哪些素質時講到:
“最需要具備的素質,是你對做成這件事的激情和渴望,因為內心不渴望的東西,你是永遠無法靠近的?!?/span>
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《活法》中也表達過幾乎相同的觀點,并根據自己多年的人生經驗,總結出一條堅定的人生信念:
叫做“心不換物,物不至”,只有內心足夠渴望實現的事情,才能被你召喚到成為現實的射程之內。
稻盛和夫說,要是真想做成一件事,唯一不可缺少的,就是“強烈的愿望”。要在頭腦中不斷地告訴自己,我一定要這樣,我必須要做到。
“你想要做某件事,產生這種愿望本身就是一個證據,證明你具備將這種愿望變為現實的潛在力量?!?/span>
多年以前,稻盛和夫剛剛開始創業的時候,有一次聽松下幸之助演講,當時松下講到一種“水庫式經營”的管理理念:
一條河如果沒有蓄水池,下大雨時容易引發洪澇,遇到旱災就會枯竭;企業經營也是同樣的道理,經濟好的時候一定要做足儲備,以免蕭條來臨時現金流斷裂。
現場有幾百名中小企業主,聽松下這么一說,都開始低頭議論,表示不滿:
這個道理我們都懂啊,我們來這就是想聽該怎么建水庫的,你只說建水庫的重要性,對我們一點用都沒有。
最后提問環節,有個人干脆站起來問松下幸之助,水庫式經營,說起來容易,但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建水庫,不如你教教我們具體該怎么做吧。
松下很無奈,苦笑著搖頭說,方法我也不知道,但一定要建水庫,你必須得有這個信念。
此話一出,現場一片嘩然,幾乎所有人都對松下的回答感到失望。
只有一個人除外,就是稻盛和夫。
他不僅沒有失望,而且聽完后感覺全身就像有電流經過一樣,他一下就明白了松下幸之助到底在說什么。
松下的意思是,問題的關鍵,不是方法,不是具體怎么操作,而是充分認識到它的重要性,如果一件事對你來說足夠重要,非常重要,你或早或晚一定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。
平庸的人只談方法論,厲害的人更看重價值觀。
2
我們都知道,圍繞一年一度的“高考”,新聞媒體每年都會出很多熱點話題,因為它太重要了,俗稱“一考定終身”。
在大多數普通人的觀念里,想要咸魚翻身,這幾乎是唯一的上升通道。
然而,真實情況和我們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樣,高考是很重要,但遠沒有重要到決定你命運的地步。
2009年,中國校友會網曾對自恢復高考32年以來,高考狀元們畢業后的職業現狀做過一次調查。
記過發現,大部分高考狀元雖然混得都不算差,但比普通人也好不到哪里去,其職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與社會期望相差甚遠,無論在政界、商界、還是文藝界,都少有行業翹楚和頂尖人才。
既然一個人的學習經歷無法滿足我們對未來的期待,那么決定一個人命運最重要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?
有一個概念,叫做均值回歸。
意思是說,任何一個事物,在它的成長過程中都是有高有底有好有壞的,但從長期來看,最終都會回到平均水平;
一種上漲或者下跌的趨勢不管其延續的時間多長,都不能永遠持續下去。股價、氣溫、運動員的狀態,都是如此。
人一生的走勢也有一個均值,這個均值與你對自己的期望值是一致的。也就是說,在你的內心深處,期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,想要做成什么事,比你目前的實際狀況更能決定你未來的命運。
比如小米創始人雷軍就是早年在上大學的時候讀了一本叫做《硅谷之火》的書,里面講的都是硅谷早期的創業故事,這本書把他內心的火也給點燃了,激動的好幾個晚上睡不著,圍著操場不停地轉圈,從那時起,他就勵志成為一個偉大的創業者。
其實教育最大好處,除了教給人知識以外,更為重要的,就是它能讓你的視野更加開闊,讓你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,從而提高你對自己期望值。
3
無論做任何事情,強烈的愿望是成功的母體,如果你內心不呼喚,好的結果從就不會如期而至。但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有幾個常見的誤區需要特別注意:
首先,這不屬于“玄學”的范疇,也不是某種精神力量作用的結果。
如果沒有行動,愿望再強烈也沒用,但迫切的意愿能夠促使你在頭腦中反復思考做成這件事的各種可能,不斷演練實現愿望的具體過程,在一次又一次地排除錯誤方法之后,成功之路自然呈現。
其次,你的愿望要足夠強烈,那種“如果能那樣該多好啊~”之類的白日夢是不行的。
每個人都有夢想,可有些人只是想想,然后就洗洗睡了,而有些人卻能為之付上極重的代價。
用稻盛和夫的話說,要想實現目標,你必須得有非同尋常的強烈愿望,恨不能一天到晚不斷地、透徹地思考,從頭到腳都充滿著這種愿望,假如從你身上任何一處切開,流出來的不是血,而是這種愿望。這才是成功的原動力。
最后,你最終的目的,最好是要成為什么的人,或者做成什么事,而不是只想要得到什么好處。
有一種流傳上百年的理論體系,叫做“吸引力法則”,說如果你想得到什么,只要整天幻想得到它之后的狀態,你就能把它給“吸”過來。這個理論已經在1999年被加州大學的研究者證明是錯的了。
強烈的愿望之所以能成為現實,關鍵在于這個愿望不僅要利己,而且要利他,不光要愛己,更要愛人,這才符合天道,這才是宇宙的法則。